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4.4万吨,比上年下降4.60%,继续保持了双下降的良好态势。
36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7%、13.9%、8.3%和36.1%。2009年,国控废水和废气重点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分别为78%和73%,较上年提高12和13个百分点。
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3.27%和4.60%,比2005年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pH。淡 水 环 境状况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各水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
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实施。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西北诸河总体为轻度污染。
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产生出了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挥发酚等在内的大量污染物。与2008年相比,Ⅰ~Ⅲ类水质比例略有提高,劣Ⅴ类水质略有下降荷兰人的此番话迫不得已。这意味着,今年年底的坎昆会议之前的8月、10月两次分别一周的谈判将必须解决这些遗留问题。
此举一出,乐观者认为,这个共识将有利于基金在坎昆正式成立。中美互博谈判进入第二周,6月7日、8日,一个备受关注的谈判焦点三可——减排可汇报、可测量、可核实——再次浮出水面。
6月8日,就三可问题表过态之后,美国首席谈判代表乔纳森·潘兴飞回家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两天内,长期合作工作组分别讨论发达国家——特别是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美国的三可和发展中国家三可。[page]在这天的闭门会议中,美国在资金管理方面调整立场,表示支持另建立一个联合国下的机构来管理《哥本哈根协议》承诺的300亿起的绿色气候基金,不再坚持要由世界银行来大包大揽,而是仅仅负责执行。5月底,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主席,来自津巴布韦的玛格丽特女士以个人名义草拟了一份非正式报告非文本(non-paper),期望作为这个工作组的谈判基础。
中美两国隔空喊话,互绘楚河汉界此次历时两周——5月31日至6月11日——的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94个缔约国并未达成让人激动的结果。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因为同时涉及美国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的行动和应当得到的资金、技术等支持,谈判内容千头万绪,火药味十足。这意味着,非文本只就事谈事、听取观点,玛格丽特也会根据讨论反馈酌情调整文本,但显然,这位哥本哈根后就任的主席并不急于让各国进入短兵相接。当天上午,发展中国家闭门磋商良久。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各国的宽容与耐心显然比想象中要少很多。对于这一版非文本,中国代表团尖锐地指出,气候谈判不是主席主导的进程,而是缔约方主导的进程,而最为激烈反对《哥本哈根协议》的拉美国家,明确反对主席将协议共识消化在文本中。
中方的态度很明显:对国际支持的项目要做到三可没什么疑义,然而不应用国际审核要求发展中国家自发实施的减排项目,同时应当提高对美国的数据透明度的严格要求。两周内,各方丝毫不退,美国首席谈判代表甚至提前回国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和热闹的世界杯相比,波恩气候谈判显然要落寞许多。
有人私下甚至把沙特的会议牌子掰成两半,扔向马桶,拍了不雅照片,意指马桶堵塞。即便如此,在各个闭门会议中,各国依旧在细节上不断较量。自去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协议》没有纳入正式谈判的决议之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试图将协议直接转化成谈判成果的努力一直受到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的坚决抵制。而那份在哥本哈根的最后两天被搁置的正式谈判文本,各国不断增补到数百页之巨,以至于最后过于庞大、事实上寸步难行。今年4月的首次波恩会议授权在哥本哈根中断的两个谈判工作组——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京都议定书工作组继续组织后京都气候条约的谈判文本草案。长期合作行动大会落幕时,大屏幕切换出墨西哥与南非之间的世界杯首战,而走廊另一端的京都议定书工作组的闭幕大会仍在继续,且一直延续到夜里10点。
历时两周波恩气候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94个缔约国并未达成让人激动的结果。而美国则提出了一套相当细致的国际咨询分析的流程来规范发展中国家所有减排行动的执行——无论是否获得国际资助。
事实上,在走廊对面,与长期合作行动平行展开的谈判几乎毫无进展。她指出:这不是要逐行逐段修改的谈判文本,而是用来协调各国开展谈判的工具。
然而,中美两国始终在这两轮三可讨论中隔空喊话,互绘楚河汉界。大会最后没有授权主席把这份非文本转化为正式的谈判文本。
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国对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意兴阑珊。新文本出炉对于谈判国来说,首先要解决谈什么的问题。一周前,小岛国联盟在一个闭门会里提出要求秘书处准备一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oC的可行性技术报告,试图将这个在哥本哈根就引起过轩然大波的数字再一次引入谈判。这一度让各方谈判人士遗憾不已。
这些花絮夹杂在一起,让这场谈判更平添了几分不确定性。虽然此次谈判形式看来比较新颖,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会做出新的妥协。
最后闯关6月9日,联合国气候谈判近4年来的掌门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荷兰人YvodeBoer登台做出告别发言,号召大家求同存异,在年底的墨西哥坎昆大会再创里约地球宣言、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的辉煌。延期两次后,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大会终于到了下午3点多,才正式开始关于非文本的讨论。
波恩气候谈判是年底墨西哥坎昆气候谈判之前最重要的会议之一。这也就是说,8月份的下一次谈判会议,仍要对这份非文本进行非正式的讨论磋商,而不是如原先期望的那样进入逐行谈判的阶段。
不过,也有人担心,即使机构建制清楚了,如果筹不到钱仍难免是画饼。不过,僵持已久的长期合作行动的气候资金谈判在10日当天终于有了点好消息。此前小岛国一直占据道德制高点,此次遭遇沙特等国阻击之后,引发现场代表、NGO的强烈反弹。这客观需要新的谈判方式。
发展中国家指责这一版非文本更不平衡,特别是未能将签了京都议定书和没签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责任区别开来,可能对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进展带来负面影响。比之之前的抱怨,这天,会场里已经开始听得一些质疑。
对很多长期参加气候谈判的人来说,再回Maritim,简直有到家的感觉。此后第二周,此建议演变成一场小岛国和脆弱国家与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国之间的公开对抗。
6月2日,主席以提问的形式,希望动员各方跳出固有的思路,寻求灵活性,但最后大部分国家的代表还是选择念一遍发言稿,然后昏昏欲睡。无疑,这是中方和很多发展中国家难以接受的条件。